在旅游业蓬勃发展的当下,飞机已成为人们出行最为便捷的首选交通工具。然而,看似安全高效的航空运输背后,却隐藏着诸多威胁因素,其中机场跑道附近的飞鸟以及 “黑飞” 的无人机,正如同高悬在航空安全头顶的 “达摩克利斯之剑”,带来极大危害,甚至常常导致飞机延误等严重后果。
鸟撞飞机:难以防范的空中威胁
鸟撞飞机,即飞鸟撞击飞机,是指航空器在低空飞行和接近着陆时,迎面受到飞鸟撞击,进而造成物件损坏与鸟类伤亡的现象,国际航空联合会已将鸟撞飞机列入 A 级航空灾难。
根据物理定律,撞击力与质量和速度平方成正比。飞机飞行速度极快,时速可达数百公里,而飞鸟虽质量小,但相对飞机的高速,二者相撞时会产生巨大冲击力。例如,一只 100 克的麻雀与时速 400 公里的飞机相撞,瞬间冲击力可达两吨,这就如同 “炮弹” 打在飞机上,足以导致飞机驾驶舱窗口、传感器和发动机叶片等关键部位损毁,严重危及飞行安全。
从实际发生频率来看,据国际民航组织统计,全球每年发生飞鸟撞机事件多达两万多起,每年因飞鸟撞机要付出的代价高达 100 多亿美元,鸟撞飞机已然成为威胁航空安全的最危险因素之一。众多事故案例令人触目惊心,2019 年 8 月 15 日,俄罗斯 “乌拉尔航空” 公司一架大型客机,在起飞后不久遭遇多只飞鸟撞击,致使飞机两台发动机起火,引擎失灵,机组人员紧急在离机场不远处的玉米地里迫降,机上 233 名人员虽全部生还,但仍有 75 名乘客不同程度受伤。2024 年 12 月 20 日,西藏航空 TV9873 航班在起飞过程中遭遇飞鸟撞机,机组立即决定返航,所幸飞机安全落地,无人员受伤。
为了防范鸟撞飞机事件的发生,各机场可谓煞费苦心。一方面,利用鸟类害怕的声音、光线、气味等手段驱鸟。例如,中国北京大兴机场、中国首都机场等多个机场驯养猎鹰(如哈里斯鹰)驱鸟,利用猛禽处于食物链顶层的优势,对其他鸟类的觅食、栖息等行为造成有规律、持续的生存压力,迫使其远离机场。另一方面,开展生态治理,从生物链角度降低机场对鸟类的吸引力。如北京首都国际机场坚持在飞行区 600 万平方米的土质区开展草种优化工作,种植生长缓慢、不易生虫、结籽率低、适应性强的野牛草,减少昆虫滋生,从 “食” 的角度减少鸟类聚集。同时,还设置了观鸟站、声波驱鸟设备,安装视频智能鸟情探测设备,在跑道周边设置物理拦鸟网和利用视觉驱鸟的彩色风轮等,全方位降低鸟类聚集风险。
无人机 “黑飞”:肆意妄为的空中隐患
近年来,无人机 “黑飞” 现象愈发猖獗,给航空安全带来了极大挑战。所谓 “黑飞”,是指无人机未经登记注册、未获相关许可或违反禁飞规定等,在禁飞区或未经授权的空域进行飞行的行为。
无人机 “黑飞” 对航空安全威胁巨大。由于无人机大多由非金属材料制成,尺寸小、高度低、速度慢,民航飞机发现、避让难度大。飞机在起飞、降落过程中的飞行高度较低,此时航道必须畅通无阻,而无人机一旦侵入民航客机的飞行空域,就存在与客机发生碰撞的风险。并且,大多数无人机飞行高度低、体积小、速度慢,民航客机上的雷达难以发现,增加了避让难度,而民航客机在起降过程中速度极快,一旦与无人机发生碰撞,后果不堪设想。2024 年 9 月 11 日晚,天津滨海机场就因无人机导致公共安全问题,航班起降受到严重影响,多趟航班延误、取消,大量旅客行程受阻。
除了威胁航空安全,“黑飞” 还会对公共安全造成影响。在人群密集场所,如商场、广场、演唱会等上空 “黑飞”,一旦无人机失控坠落,极易造成人员伤亡。在国家重点保护设施区域上空 “黑飞”,甚至会对国家安全构成严重威胁。此外,“黑飞” 还可能涉及公民隐私和信息安全问题,一些 “黑飞” 无人机可能会在未经允许的情况下拍摄重要设施、居民住宅等照片,导致隐私泄露或保密敏感信息外传。
我国对于无人机 “黑飞” 行为制定了严格的法律规定,根据《刑法》,“黑飞” 行为若导致航班延误、人员伤亡或重大财产损失,操作者可能构成以危险方法危害公共安全罪,尚未造成严重后果的,处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致人重伤、死亡或者使公私财产遭受重大损失的,处十年以上有期徒刑、无期徒刑或者死刑。尽管如此,仍有部分人无视法律法规,为追求个人利益或娱乐,肆意 “黑飞”。
为加强对无人机的监管,政府和相关部门采取了一系列措施。从法律层面,不断完善相关法律法规,明确无人机飞行的各项规范和要求。在技术监管方面,逐步推广应用电子围栏、反制系统等技术,对无人机飞行进行限制和监控。同时,加强部门间协同治理,明确各部门在无人机管理中的职责分工,建立信息共享和联合执法机制。例如,部分检察机关通过制发检察建议、推动跨部门协同、开展公益诉讼等方式,为规范无人机飞行秩序、维护空域安全与社会公共利益提供检察方案。
保障航空安全,多方协同行动
鸟撞飞机和无人机 “黑飞” 问题严重威胁着航空安全,给旅客出行、机场运营以及社会经济发展带来诸多不利影响。要有效解决这些问题,需要政府、机场、企业和公众多方协同行动。
政府部门应进一步完善相关法律法规,加大对无人机 “黑飞” 等违法行为的惩处力度,形成强大的法律威慑力。同时,加强对机场周边生态环境的治理和监管,减少鸟类聚集因素。机场方面,要持续优化鸟击防范措施,加大对驱鸟技术和设备的研发投入,提高鸟击防范能力;加强对无人机飞行的监测和管控,与相关部门密切配合,及时发现和处置 “黑飞” 无人机。无人机生产企业应积极履行社会责任,在产品设计和生产环节,采用先进技术手段,如设置电子围栏等功能,限制无人机在禁飞区飞行。广大公众要增强安全意识和法律意识,充分认识到鸟撞飞机和无人机 “黑飞” 的严重危害,自觉遵守相关法律法规,不随意在机场周边放飞鸟类,不违规操控无人机飞行。
航空安全关乎每一个人的生命财产安全,关乎社会的稳定与发展。面对鸟撞飞机和无人机 “黑飞” 这两大威胁,我们必须高度重视,以切实有效的措施加以防范和治理,共同守护蓝天安全,为人们的便捷出行和旅游业的健康发展提供坚实保障。
西安光雷科技系列产品对机场安全的多维赋能
在航空安全领域,飞鸟撞击与无人机 “黑飞” 始终是威胁机场运行的两大核心隐患。西安光雷科技有限公司深耕安防领域的创新成果,尤其是无人机反制系统、雷达及配套设备、数字视频监控系统等核心产品,正从风险预警、威胁拦截、智能管控等层面,为机场安全筑起一道更严密的 “防护网”。
无人机反制系统:精准破解 “黑飞” 难题
针对无人机 “黑飞” 隐蔽性强、拦截难度大的特点,光雷科技的无人机反制系统凭借前沿技术优势,构建了 “探测 - 识别 - 干扰 - 迫降” 的全流程管控体系。其搭载的雷达设备可实现对低空空域的全天候扫描,精准捕捉小型无人机的飞行轨迹,配合数字视频监控系统的高清图像识别,能快速区分民用无人机与其他空中目标,避免误判。当发现 “黑飞” 无人机时,系统可通过定向干扰技术切断其与操控端的信号连接,迫使无人机在安全区域迫降或返航,从源头消除其侵入机场净空区的风险。这种 “主动防御” 模式,弥补了传统民航雷达对低空小型目标监测不足的短板,大幅降低了无人机撞击航班的概率,减少因 “黑飞” 导致的航班延误与安全事故。
雷达与监控系统:强化鸟情与全域监测
在鸟撞飞机防范领域,光雷科技的雷达及数字视频监控系统与机场现有驱鸟措施形成协同效应。其研发的雷达设备可拓展监测范围,精准追踪机场周边飞鸟的种群、数量及飞行路径,并结合大数据分析预测鸟类活动规律,为机场驱鸟团队提供提前预警。数字视频监控系统则通过高清画面实时捕捉跑道及周边区域的鸟情动态,与声波驱鸟设备、猎鹰驱鸟等手段联动,实现 “发现即驱离” 的快速响应。此外,这套系统还能对机场围界、航站楼等重点区域进行全域监控,及时识别非法入侵、设施异常等安全隐患,提升机场整体安防的智能化水平。
光雷科技将人工智能、大数据、物联网与光电技术深度融合,使产品具备更强的环境适应能力与决策效率。例如,其智能安防系统可通过历史数据建模,预判鸟类聚集高峰与无人机 “黑飞” 高发时段,辅助机场制定针对性防控方案;在多目标同时出现时,系统能自动优先级排序,确保对高威胁目标的优先处置。这种 “智能化 + 精准化” 的管理模式,不仅降低了人工巡检的压力,还能将安全隐患处置时间缩短至秒级,为航班起降营造更可靠的空域环境。
随着光雷科技参与机场等交通枢纽的重点项目建设,其产品将进一步融入机场安全生态体系。从无人机全空域管控到鸟情动态监测,从设施安全防护到应急事件响应,其技术方案正逐步实现机场安全管理的 “全方位覆盖、全流程可控、全时段响应”。这不仅能直接减少航空安全事故的发生,还能通过提升运行效率,降低因安全隐患导致的运营成本,为旅游业依赖的航空运输网络提供更坚实的保障,助力机场在客流量增长的背景下实现 “安全与效率” 的双重提升。
未来,随着公司在人工智能与光电技术领域的持续突破,其产品或将实现与机场航班调度系统、空管系统的深度联动,构建 “空天地一体化” 的智慧安防网络,推动机场安全防护从 “被动应对” 向 “主动预防” 转型,为全球航空安全治理提供 “中国方案”。 #飞机与鸟相撞的危害有多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