煤炭工业是我国当前安全生事故多发的重点行业,仅2009年遇难人数超过10人以上的事件就有:
... ...
中国煤矿的地质埋存条件复杂,高瓦斯矿井数量较多,开采自动化程度低,95%以上要靠井工开采,矿难频频发生。以2005年为例,原煤产量21.1亿吨,死亡5983人,百万吨死亡率为
目前,我国大中型煤矿已大量装备了各种煤矿安全生产监控系统,这些系统的应用改善了我国煤矿安全生产状况。但依然还普遍存在入井人员管理困难,井上人员不能及时了解井下人员的动态分布和作业情况。一旦事故发生,就无法准确定位井下人员的位置,难以进行及时可靠的抢救,安全救护的效率低,效果不理想。
井下人员定位系统是基于最新RFID(Radio Frequency Identification)技术、实时数据采集与传输方法,以及先进软件设计理念而开发的井下人员跟踪管理系统。井下人员定位系统通过建立一个完整、灵活和实时的跟踪管理体系,对井下作业人员的位置与分布、进出巷道的权限管理、生产计划的安排、生产物资的安全流动等进行动态跟踪控制,以实现井下管理的信息化和可视化,提高煤矿开采生产管理和作业安全的水平。
井下人员定位系统的高精度读卡器分布井下各主要场所、工作面和巷道等,当佩戴有电子识别卡的生产员工或设备通过读卡器的识别区域时,读卡器将接收到该电子识别卡的身份编号,并将该身份编码传输到井上监控中心。每个身份编码都是独一无二的,通过该身份编码,可识别每个入井出井员工或设备的移动轨迹,从而实现目标的跟踪与管理。井下人员定位系统实行主动式监测方式,被测目标无负担,识别距离远。井下工作人员无须增加携带装备,无须主动进行任何操作。
基于如上的技术设计,井下人员跟踪管理系统可以实现:
移动目标的跟踪:系统结合井下电子矿图,可以实时显示整个矿井以及各个盘区、煤层的人员的数量和分布;显示指定人员的移动路线;对指定人员进行定位和跟踪;查询特定人员在井下的位置。可以实时显示定位信息,也可以查询某一历史时刻的定位信息。
生产考勤与人员管理:能够准确统计矿工人井、升井时间,并可按班次按部门生成日考勤、月考勤统计等报表。在每一班末,对当班人员进行清点,如发现有人员丢失则报警,以便值班人员核查;如果发现人员在井下工作超过规定时间,系统自动报警并给出相关人员的名单等信息,同时通过射频标签报警以便通知相关人员。当矿井发生紧急事件时,可以快速确定人员的位置,及时开展搜救工作。
井下人员定位系统采用RFID识别技术,识别载体由电子识别卡、读卡器组成。
识别系统的数据载体,载有标签的身份编码(ID)信息;
接收电子识别卡反射回的微波合成信号后,读取电子识别卡中的ID信息,然后将信息发送到地面监控中心;
井下部分实现员工或者设备身份编码数据的读取,并经防爆电缆实时传输到井上部分。
井下部分以防爆电缆作为主传输途径(CAN总线形式),主要由读卡分站、电子读卡器、防爆电源等组成。读卡分站固定安装在各主要巷道的进出口,汇总该读卡分站下读卡器的数据信息。电子读卡器安装在井下主要位置或危险位置,如交叉道口、工作面、危险场所(如盲巷、掘进头等)、地面主要出入口等需要监测的地方安装,不断地进行数据巡检和信号采集。整个井下系统以分布式形式安装,以保证系统的稳定性与可靠性。电子识别卡分为员工识别卡和设备识别卡。员工识别卡由员工随身佩戴(如安装员工的安全帽上、腰带或矿灯等),不需要附加携带设备,设备识别卡安装上下井需要监控的大宗设备或移动目标上,如车辆等。
井上部分根据接收的各个员工和设备身份编码,匹配数据库中各身份编码对应的身份信息,如姓名、班组、工种等,并实时显示在监控屏幕上和存储在电脑数据库中备用。
井上部分以以太网为主要传输的途径,包括位于监控中心的数据库服务器、监控电脑、打印机等设备。数据库服务器存储了对应电子识别卡的人员姓名或设备名称、编组、班号、考勤记录等数据信息。通过实时采集到的电子识别卡信息,匹配记录在数据库服务器的个人和设备信息,可以实时地完成井下人员与设备的跟踪定位工作。利用局域网,也可以使安监局、矿务局以及相关的客户端(相关部门),实时了解井下人员和设备情况。
基本原理:
当携带电子标签的员工或设备通过读卡器的识别区域时候,读卡器将会被激活,并将该读卡器的标识信息发送给读卡器;
读卡器接受到个人信息后,经处理发送到上层的读卡分站;
读卡分站实时地将数据信息通过防爆电缆传输到井上;
监控动态接收到各个井下电子读卡器的信息,提取数据库中存储信息。管理人员可以实时看到监控目标的情况,对不同区域或待定目标进行锁定式监控,对受控人员与设备进行动态管理与调度。确保紧急情况下可以及时采取相应的应急措施。
煤矿安全信息监控系统是一个集采集、输入、存储、检索、查询与分析空间数据于一体。通过账号授权形式,可以给不同的客户端进行授权,使各个相关部门能够了解特定组成员的活动轨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