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雷暴多发区的粤北韶关,部分曾被雷电“光顾”而频频停电、损毁设备的中小学校,平稳地度过了日常教学与校园生活,这始于2017年市人大常委会调研韶关中小学校防雷设施建设情况,并由此督促市政府及气象部门、教育部门落实《韶关市中小学校更新完善防雷产品实施方案》,从2018年起分3年为韶关481所中小学校约40万师生献上防雷“锦囊”,守护校园安全。
干字当头:扫防雷盲区 查历史欠账
年平均雷暴日高达79天,1995年至2016年全市共发生雷击事故2695宗,经济损失8亿多元……2017年7月,市人大常委会开展全市中小学校防雷设施建设情况调研,实地走访中小学校,与市气象部门、教育部门负责人、专家交流,发现韶关作为雷暴多发区,存在不少防雷盲区和安全隐患。
尤其在人员场所密集、校舍修建时间较早的中小学校,不少学校的历史欠账令人“触目”:防雷安全生产认识不到位,无雷电灾害防御应急预案和制度,无演练活动,一些老建筑没有严格按国家标准配置或维护防雷产品,全市没有互动式、体验式的气象灾害防御科普场馆,没有开展灾害自救互救体验式教育。
经普查发现,全市10个县(市、区)481所中小学3102栋建筑物中,有直击雷防护装置的仅1152栋,有电源线路感应雷防护装置的仅231栋,经防雷检测机构检测合格的仅127栋;一些乡镇中小学及教学点雷击隐患较严重,甚至完全没有防雷产品。
雷电灾害猛于虎。市人大为此形成了《关于开展贯彻落实情况的调研报告》,在其履职监督下,市政府组织市气象局、市教育局、市财政局等有关部门制定了《韶关市中小学校更新完善防雷产品实施方案》,成立防雷产品检测和隐患排查工作小组,开展防雷产品检测单位检测资格招投标,形成合力、各司其职。
问题导向:防引雷入室 护校园安全
“前两天雷电交加,我们学校因为在市政府的支持下,2018年底安装了防雷产品,接受住了第一次‘考验’!没有影响正常教学秩序。”走进位于浈江区新韶镇东联村的东联小学,副校长张平彦介绍,学校创办于1960年,一些校舍建设较早,校园又位于半坡高度,在缺乏防雷产品的保护下,前几年因为遭受雷击,损毁了学校的交换机,影响了当时采用多媒体设备上课。在韶关市中小学校更新完善防雷产品的契机下,学校几栋校舍的接地地网、防雷引下线、接闪带、接闪针都逐一完善,为学校筑起了“防雷墙”。
市气象局副局长曾运东介绍,雷电容易造成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令人生畏。2007年,重庆开县义和镇兴业村小学因雷电造成学生群死群伤的惨痛事故,而韶关市翁源县、南雄市也曾发生正值高考期间发生雷击,损坏校园网、英语听力设备等情况。
1995年至2016年,学校发生雷灾事故189宗,人员伤亡事故5宗8人,经济损失达3000多万元。“校园安全关系到千家万户,所以我们要加强雷电等各类气象灾害的防御,只有学生安全,家庭才会安心,社会才会安宁。”曾运东说道。
重点发力:补设施短板 强科普教育
曾运东介绍,全市中小学校更新完善防雷产品工作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气象法》等国家、全省技术规范要求,由韶关市气象局牵头负责,市教育局、市财政局、各县(市、区)政府配合,组织、协调该工作,各县(市、区)负责本辖区内工作,使学校防雷产品性能达到国家强制性技术规范要求,消除安全隐患。
韶关市从2018年起至2020年,分3年时间更新完善全市481所中小学校(含教学点)共1745栋建筑物防雷产品,计划2018年完成650栋,2019年完成600栋,2020年完成495栋,目前已完成666栋。这一工作在行业内被视为全省首创。
除了补足中小学校防雷设施建设的“短板”,根据市人大常委会要求,市政府及气象、教育等部门还不断推进科普场馆建设,并加大中小学校气象灾害科普力度。
而“建设气象科普场所”也被列入2018年韶关市政府为民办的十件民生实事之一,提出要完成市科普场所主体工程建设,通过互动多媒体形式,结合VR虚拟现实、AR增强现实技术,辅以创新视听影音科技进行总体设计,向社会公众开放,普及气象科学知识,提高公众安全意识和自救互救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