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传统安防的 “致命盲区”:无人机与飞鸟的双重威胁
随着无人机技术的普及与生态环境的变化,机场面临的低空安全挑战日益凸显。2024年9月,天津滨海机场因无人机“黑飞”事件,导致3000余名旅客滞留、32架次航班被迫备降,暴露了传统监控系统在追踪高速移动目标时的响应滞后。与此同时,飞鸟撞击堪称航空业的“隐形杀手”——国际航空安全网数据显示,全球每年因鸟击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高达13亿美元;仅2023年,国内某机场就因飞鸟集群活动引发航班延误达27次。
传统监控系统的困境集中体现在三个方面:
探测能力不足:普通摄像头对 300 米外的无人机或飞鸟仅能呈现模糊轮廓,无法识别具体类型与威胁等级;
环境适应性差:在雾霾、暴雨等天气下,可见光设备几乎 “失明”,而红外热成像设备易受温差干扰;
响应机制僵化:依赖人工巡检或预设规则触发告警,从发现目标到处置平均耗时超过 10 分钟,错失最佳拦截窗口。

二、光雷科技的 “精准猎杀” 之道:三维立体防御体系
西安光雷科技针对机场场景研发的智能安防系统,通过 “探测 - 识别 - 追踪 - 处置” 全流程闭环,实现对无人机、飞鸟等目标的精准管控。其核心技术突破体现在四大维度:
1. 多模态融合探测:打破环境限制的 “火眼金睛”
激光雷达 + 红外热成像协同:
设备采用多目摄像头,红外摄像头和可见光摄像头,可在 5 公里范围内实现精准捕捉,配合长波红外热成像仪,对大疆 Mavic 3 等级无人机的探测距离达 1.5 公里,对鸽子等中小型飞鸟超 700 米。在 2025 年某机场测试中,系统在能见度不足 200 米的大雾天气下,仍准确识别并追踪 300 米外的无人机群。
2. 智能协同处置:毫秒级响应的 “空中堡垒”
多设备联动:
与机场现有雷达、无线电侦测设备无缝对接,构建 “空 - 地 - 网” 立体化防御网络。例如,当光雷系统探测到无人机入侵时,可自动引导定向电磁干扰设备切断其通信链路,同时联动驱鸟声波炮对附近鸟群进行驱散。
3. 全天候可靠性:极端环境下的 “守护者”
纳米材料防护:
机身经过多道防护工艺处理,达到IP66 防尘防水等级,可抵御强风暴雨、沙尘侵袭与高低温冲击,在各种环境中稳定可靠运行。智能环境光算法自动适配昼夜、雨雾等复杂场景,支持红外/可见光双光融合成像,白天色彩锐利,夜晚热源分明,24小时监测零盲区。

三、实战验证:从 “被动防御” 到 “主动制胜”
光雷科技系统在云南保山云瑞机场的应用,成为中小机场智慧安防的典范。通过部署通感一体基站与光雷探测设备,该机场实现了:
探测精度提升:低空目标识别准确率从 68% 跃升至 95%,跑道异物检测时间从 15 分钟缩短至 30 秒;
人力成本降低:每日人工巡检频次从 20 次减少至 2 次,年运维成本下降 70%;在无人机反制领域,光雷系统更展现出 “精准打击” 能力。其无线电干扰模块可针对不同无人机型号(如大疆、Parrot)发射特定频段干扰信号,在 2025 年某机场测试中,对 300 米内无人机的迫降成功率达 100%,且未对民航通信造成任何干扰。
四、未来展望:低空安全的 “中国方案”
随着低空经济的快速发展,机场安防正从 “单一防御” 向 “全域治理” 升级。光雷科技的创新实践,为全球机场提供了可复制的解决方案:
生态协同化:与无人机厂商合作开发 “电子围栏” 白名单,从源头减少非法飞行;
服务智能化:引入 AI 交互预警功能,通过自然语言处理技术向飞行员实时推送空域风险提示。
光雷科技的设备让我们真正实现了从‘人防’到‘技防’的跨越。 在无人机与飞鸟威胁日益严峻的今天,这样的技术突破不仅是机场安全的 “守护神”,更是智慧航空时代的 “基础设施”。当每一架航班都能在精准防控的空域中平稳起降,中国机场正以科技之名,重新定义全球航空安全的新高度。